新城組群之間,隔離了10多公里寬的生態廊道——綠楔。這樣的城市布局,不是“建設+建設”的疊加,市民未來舉目見綠,是一座宜居的城市。
按照這一規劃,市規劃院正在規劃六大入城口處公園——龍陽湖公園、湯遜湖公園、黃家湖公園、黃塘湖公園、天興洲郊野公園和東湖風景區落雁景區公園,2015年建成?!八俏錆h生態框架的一部分”。市規劃院規劃二所副總工汪云介紹。由這個所完成的武漢生態“界線”的劃定,始于2007年,將于今年8月完成。
據介紹,武漢生態框架由“環、楔、軸、廊”構成。主城、六大新城組群和組群內的各個城市之間,由綠色分隔,從空中俯看,武漢是一座被“綠色網絡化”的城市。
楔——六大生態廊道構成的“風道”,最窄二三公里,最寬十幾公里,它能使武漢夏季最高溫度平均下降1℃至2℃。武漢在國內率先為城市劃出風道和生態走廊、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的嘗試,被國際規劃界評價“具有全球示范效應”。
環——三環線綠帶控制為內側50米,外側150米,武漢主城邊緣的這條分隔綠帶,總面積達到136.4平方公里。
同時,三環線上串起28個公園,目前天興洲橋南公園、竹葉海公園在建。綠楔區域內26處生態公園,其中3個自然保護區、3個風景區、4個森林公園、4個濕地公園、10個郊野公園、2個生態農業園。未來,武漢市民不出市,就能抵達這些風景旅游,觀光休閑,郊野游憩的最佳聚集區。
未來的武漢,市民不是生活在密不透風的城市群中,而是穿越“綠地、綠楔、綠環、綠帶”,自主選擇在主城或新城。